用“驱、探、悟”教学模式教《聪明的小海龟》一课 《聪明的小海龟》(湖南省小学计算机教材第三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是LOGO语言的重复命令。LOGO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诞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LOGO在希腊文中有“文字”、“符号”和“思索”的意思。学生在学习完LOGO语言的基本命令后再学习重复命令,命令形式从单一命令到复合命令,命令功能从一步操作到多步操作,学生的认识过程也从形象过度到抽象。 如何让学生从基本命令的学习过度到重复命令的学习。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把学生当作一辆货车,尽可能多地添加货物。虽然,学生们也能掌握这些知识,但这些知识是老师给灌进出的,而不是自己探索、自己悟出来的,从而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聪明的小海龟》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探”这个过程,“悟”出重复命令REPEAT的功能和格式。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悟”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基本部件与重复命令中的重复内容,以及重复命令的重复次数和重复内容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驱、探、悟”三位一体的循环教学模式。学生在“探”中“悟”、“悟”中“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驱”----激发兴趣,引导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画正方形的命令组,让学生观察发现并得出,上面命令组一行命令重复了四次。然后给学生一个任务:如果一个图形是靠一部分命令重复几次、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画成的,我们有没有更好更方便的命令一次完成这些操作呢?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探----探求知识,寻找规律
如何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一环,教师的任务是为探索创造一切条件,探索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从而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我打破了“教师先讲重复命令的功能和使用格式,然后学生套这一格式进行练习”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1)观察入手,发现特征
教学中我以观察、对比为教学手段,精心设问,层层推进,不断深入,逐步抽象。如:我在教学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时,首先出示用基本命令画正方形的命令组和用重复命令画正方形的命令,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抽象出重复命令的格式。
(2)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是通过活动并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脑协调活动,是对计算机材料感知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的智力内化方式。在教学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时,为了让学生悟出画正多边形的方法,我先让学生动手输入三组命令,分别画出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引导学生探索“重复的次数与正多边形边数之间的关系,”和“小海龟每次向右转的角度与正多边形边数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一组练习,让学生在动手探索中悟出画正多边形的方法。
3.悟----“探”、“悟”结合,训练思维
“探”和“悟”不是独立的两个过程,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悟”是“探”的结果,又是下一步的“探”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探”与“悟”结合起来,学生在探索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时,也在悟重复命令中“重复的次数”、“重复的内容”的含义,学生在探索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的方法时,也在悟命令中重复的次数、小海龟每次转动的角度与正多边形边数之间的关系。而学生每一次悟出的结果又是下一次探索的基础。学生在“探”、“悟”的过程中独立尝试、独立思考,从而思维得到训练。
在计算机教学中,总少不了练习,练习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的有效措施之一。课堂上的“巧”练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的兴趣,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再探索的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探索中练习”、“练习中探索”,每一次探索都让学生有所悟。如:教学完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出一组画梯形的练习,除了让学生掌握重复命令格式外,又是一次让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学生通过练习,悟出命令中重复次数、重复的内容与梯形之间的关系。
中国有一句哲理性非常深刻的古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是灌输书本知识,读“死书”,不如培养人的能力,教人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驱、探、悟”教学模式很好的处理好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如果把学生看作一辆货车的话,我们不能只往上面装东西,而是让货车“顺其自然”地往前跑,并时刻注意给油箱加油,让车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